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狗屁!岳飛背上根本沒刺“精忠報國”




  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而其中傳頌岳母刺字的故事更是流傳很廣,曾上過學校教材,用來灌輸愛國主義。但近日,經過專家學者的考究,岳母刺字的事故在宋人的筆記和野史中均無記載,清朝才將此事寫入小說中。

  列證:
  岳飛孫嶽坷所著的《鄂王行實編年》中根本沒有記述“岳母刺字”一事,《鄂國金佗粹編》卷9《遺事》僅存如下一段記事:“先臣天性至孝,自北境紛擾,母命以從戎報國,輒不忍。

  屢趣之,不得已,乃留妻養母,獨從高宗皇帝渡河。河北陷,淪失盜區,音問絕隔。先臣日夕求訪,數年不獲。俄有自母所來者,謂之日:“而母寄餘言:為我語五郎,勉事聖天子,無以老姐為念也。”乃竊遣人迎之,阻於寇攘,往返者十有八,然後歸。先臣欣拜且泣,謝不孝。”

  關於岳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大字的原始記錄,則見於《宋史》卷380《何鑄傳》,是在審問岳飛之時:“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這表明岳飛背上的刺字已是年深月久。

  上引兩條最原始的記載當然不能提供岳母刺字的證明。從情理上推斷,岳母作為一個普通農婦,一般只怕不認字,而當時的刺字是一項專門的手藝。《水滸傳》第八回說林沖被“刺配遠惡軍州”,“喚個文筆匠,刺了面頰”。第十二回說楊志被判刑,也“喚個文墨匠人,刺了兩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表明宋時並非是任何人都有隨便給人刺字的手藝。

  “岳母刺字”出現在清初

  元明時代,大致還沒有岳母刺字的故事流傳。清初錢彩的《說岳全傳》之後,岳母刺字的故事遂成定型,而岳飛背刺四字也訛為“精忠報國”,並且長久以來,以訛傳訛,近乎弄假成真。

  清初錢彩的《說嶽全傳》,在第二十二回“刺精忠岳母訓子”中,也編寫了岳母刺字的故事,說岳飛“就將衣服脫下半邊。安人取筆,先在岳飛背上正脊之中寫了"精忠報國"四字,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見岳飛的肉一聳,安人道:"我兒痛么?"岳飛道:"母親刺也不曾刺,怎么問孩兒痛不痛?"安人流淚道:"我兒!你恐怕做娘的手軟,故說不痛。"就咬著牙根而刺。刺完,將醋墨塗上了,便永遠不退色的了”。小說在第六十回“勘冤獄周三畏掛冠”中反而刪除了岳飛在被審訊時,袒示背部四字的真事。從此之後,岳母刺字的故事遂成定型,而岳飛背刺四字也訛為“精忠報國”,並且長久以來,以訛傳訛,近乎弄假成真。

  由此可見,岳母刺字的傳說大致從清初開始流傳,至今約400年,而在此之前,並無此種傳說。

更多精彩盡在搜網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