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土耳其“混浴”,怎樣半裸相親?

所謂“土耳其浴”,就是高溫幹蒸。浴室裏,石壁如火。客人們,大汗淋漓。蒸到了火候兒,遂覺筋骨松軟、毛孔頓開。末了,再全身沐浴溫水,舒舒服服地躺在石凳上,品酸奶,吃果品。平常,進浴室之前,客人都自帶吃喝,無非是果汁、奶品、榛子、羊肉串、羊腰子等東西。洗幹淨了,渾身散發著清爽的氣息,朋友們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其樂無窮。有群聚的,也有獨處的,喜歡清靜的人,索性要個單間,懶洋洋地睡到日影西斜。

土耳其深受伊斯蘭文化的浸潤,當地文化的精髓就是:虔誠,潔淨。據考證,他們的先祖經過了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三個時代,每一段曆史都泡在溫暖、豔麗的清水裏。土耳其的水,淌遍了全世界,“水裏的文化”也成為土耳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1862年,法國著名畫家安格爾,創作了一幅《土耳其浴室》,現藏於盧浮宮。這張名畫,描繪了土耳其浴室裏多姿多彩的女人,盡管她們個個兒肥胖,不像苗條秀美的地方人,但是,畫面卻營造了一種夢幻般的東方情調。伊斯蘭教徒非常重視身體清潔,無論做禮拜,還是平常過日子,當然離不開吃飯、睡覺和沐浴。(下圖:土耳其浴室,健美的女人)

據說,土耳其浴室叫做“哈曼”,伊斯坦布爾老城區,建於1714年的“恰阿奧盧浴室”,稱得上最富盛名的“哈曼”。19世紀,英國畫家湯姆斯阿隆曾親自到土耳其,繪制了著名的銅版畫——《恰阿奧盧浴室》。如今,這幅作品,已升格為一種生活符號和文化標志。傳世名畫,再現了土耳其浴室的富麗堂皇,和這個場面相比,唐朝“貴妃出浴”的“華清池”,就顯得簡單、寒酸了。

最初,土耳其浴男女分開。後來,演變成今天男女共浴。洗浴時,人們多半赤裸上身,下體圍著一塊松軟潔淨的浴巾。當地人篤信,“哈曼”屬於聖潔之地,男男女女混在一起洗澡,絕不會滋生任何私心雜念。

女士洗浴,往往坐在石凳上,先用銅盆裏的肥皂水沖洗,然後,讓人用清水淋七遍,據說,這是按照伊斯蘭教規矩行事。婦女也像男人那樣,自備食盒,洗完之後,她們就圍攏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拿手菜肴。吃飽喝足了,她們開始小心翼翼地收拾細節,比如,塗上一種名為“克納”的顏料之後,手指架、腳趾甲立刻變得嬌豔欲滴。或者,在烏黑、蓬松的發際,搽抹香水……女人們那種投入的感覺,非常細膩,也極為自戀。

猶如歐洲的咖啡館、中國的茶社一樣,土耳其浴室也是個非常重要的交際場所。土耳其人可以在這兒清潔身體,約會朋友,還可以借一方寶地,談婚論嫁,甚至男女混浴之後,半裸著身子,替人相親。

眾所周知,信仰伊斯蘭教的女子,個個兒長袍加身,總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即便炎熱的夏天,也得用頭巾包住頭臉,只露出一雙嫵媚的大眼睛。土耳其女人,也不例外,這就給相親帶來了障礙物。怎么能看到女人的真面目呢?當然,只能在男女混雜的浴池裏。那種地方,誰都不設防,婆家人盡可以仔細端詳未來兒媳婦兒的相貌和身材。尤其要注意少女的骨盆,傳聞,女孩兒骨盆大,將來方能多子多福。此外,女孩兒的體味也屬重點考察項目。土耳其人常年吃奶酪、啃牛羊肉,體味太重,自然招人厭惡,最要緊的是,絕不能有“狐臭”。如果女人“狐臭”在身,很不吉利——那是“真主”對女人的懲罰。

在浴室裏相親,的確很怪異。這種古老的風俗,日益被男女自由戀愛所取代。偏遠的鄉村,依舊保留這種傳統。不過,結婚時的“新娘浴”,依然是土耳其人娶親的看家節目。

新娘出嫁第一天,首先得泡土耳其浴。新郎為新娘預備二十件新衣服,外帶一些金銀首飾,美人出浴之後,便在眾人扶助下,盛裝打扮,直到儀態萬方、光彩照人。據說,喜得貴子之後,大約第40天,年輕的母親也要帶上小寶寶洗土耳其浴,對後代由衷的祝福,隨著清涼的水波和輕柔的音樂,起伏,蕩漾……

更多精彩盡在搜網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