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誰逼著北韓“抓狂”?

 一個弱小貧窮的國家,竟然把幾個西方大國玩弄於股掌,北韓可謂創造了以小搏大的外交奇跡。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六方會談”裏有不少短視和自私的算計,如美國的輕敵、日本的機會主義和韓國的搖擺不定等等。

  根據1953年停戰協議,以“三八線”為中線的南北四公裏寬的地區被劃為非武裝區,它阻擋了朝鮮半島雙方的來往,也意外成為了亞歐大陸同緯度地區生物多樣性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許多樹木由此生長得異常茂盛。

  不過樹長得太茂盛了,有時也會惹出麻煩。

  1976年8月18日,一支由16人組成的美韓小分隊悄悄進入“三八線”非武裝區,准備砍倒一棵遮擋偵察視線的白楊樹,這棵樹位於北韓人民軍第3號哨所附近,雙方用斧頭、鐵管等器械發生了群毆。結果兩名美軍軍官被擊斃,朝鮮士兵還奪走了美方的斧頭。

  事件發生後,美方立即指責北韓“蓄意謀殺”,要求駐韓、日和關島等地的美國戰略空軍三級戒備,召回全部休假人員。而金日成也立即發布“北風1號”戰爭動員令,陸海空三軍進入戰爭狀態。

  美軍經過充分部署後,於8月21日上午派出64人,在36架武裝直升機和700名韓軍的支援下,再次進入非武裝區,強行砍倒了那棵引起毆鬥的白楊樹,並砸破朝方2個哨所的門窗。但朝方只對事件進行了監視,未采取對抗性行動。當時金日成要求人民軍官兵保持最大克制,“嚴禁先開第一槍”,一場大規模沖突因此迅速化解。這次風波被稱為“白楊樹事件”,或“斧頭事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有足夠和適當的土壤,一把斧頭只能引發一場血案,卻不可能引起一場戰爭。


  不過,這把斧子還是引發了一場無關痛癢的“外交戰”:由於朝方繳獲的斧頭上寫著“Made in Austria”(奧地利制造),卻被翻譯誤譯作“澳大利亞制造”,北韓因此憤然與澳大利亞斷交。澳大利亞人當時一頭霧水,直到2000年兩國重新建交時才得以真相大白。

  後一個故事則告訴我們,如果戰爭打不起來,外交戰往往是雙方出氣和維護面子的主要替代手段。當然,誤判也會導致外交戰的不必要升級。

  由此可見,只要沒有足夠的背景,任何沖突都不可能真正升級到戰爭,除非有實力和權力發動戰爭的人產生了誤判。盡管,這次的導火索已經由斧子升級到了導彈乃至核彈。

  一個不願打一個不願挨

  6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874號決議,要求北韓不再進行任何核試驗和導彈發射,對朝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加全面和嚴厲的制裁措施。在安理會宣布制裁朝鮮後,美國不願公開姓名的官員說,朝鮮可能在准備第三次核試驗。言外之意,半島局勢可能進一步惡化。

  而在安理會1874號決議出台之後,朝鮮半島各方似乎就已經從法律和輿論兩方面都做好了戰爭的准備。

  5月25日,北韓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並先後發射了6枚短程導彈。韓國隨即宣布正式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由於這個倡議參加方有義務對參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船只扣留檢查,意味著韓國今後可能參與對北韓船只進行攔截。朝鮮人民軍駐板門店代表處隨後表示:把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視為“宣戰”;美國慫恿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違反了《朝鮮停戰協定》,朝鮮也不再受停戰協定的約束。

  韓國總統李明博則親自走訪了韓美聯軍司令部,成為近16年來親訪三八線的第一位韓國總統。韓國軍隊高調表示:如果朝鮮軍隊挑釁,韓國將海陸空一齊動手,摧毀朝鮮的核基地。

  不過,從曆史上北韓的行事風格看,軍事沖突是否發生完全不取決於這份停戰協議,正如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張璉瑰教授指出的那樣,“北韓從來不把什麼協議當作一回事,動不動就宣布這個作廢那個作廢……這是它的一貫作風。”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北韓這次宣布停戰協定失效,只不過是一種施加壓力的手段。

  試想,如果北韓開戰,第一個指向的可能是韓國,但一旦開戰美國會第一時間參戰。美國部署了約4萬兵力在朝鮮半島,這意味著北韓根本不會也不敢主動開戰。當然,韓國更不可能主動開戰,美國首先就會要求韓國方面保持克制。至於日本,也要看美國的臉色。而現在美國正陷入金融危機的泥潭,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爛攤子,想用霸權主義的方式去“修理”北韓,並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再說,中國和俄羅斯也不會贊同對朝宣戰。

  如果沒有戰爭,那麼北韓掌握核武會不會成為美國、日本和韓國加強在東北亞地區核能力的借口?目前看來,韓國和日本或許並不缺少核技術,如果時機適當完全可能步北韓後塵,但這兩國即使這麼做也要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而美國國防部長蓋茨6月9日已表示,美國現有的導彈防禦體系,完全可以攔截北韓向美國本土發射的“導彈”,不需再增加。

  你想我滅亡我只好瘋狂?

  值得反思的是,維護了50多年的朝鮮半島和平局面重回危險境地,原因何在?雖然北韓進行核試驗為國際社會所不容,但站在朝鮮的角度來觀察,其動機似乎在於:憑什麼世界上只有大國才能擁有核武器,小國就不能有?

  冷戰結束近20年來,北韓雖不斷謀求改善與美國的關系,但幾屆美國政府並未徹底改變在東北亞地區安全問題上的思維,與美國保持同盟關系的日韓仍把北韓視為敵對國家。這不得不使北韓認為,大國擁有核武並不代表其能保證小國的安全,美國敦促北韓棄核可能意在解除北韓武裝,朝鮮絕不能上當。有專家就親耳聽到朝鮮的認定:南斯拉夫米洛舍維奇和伊拉克薩達姆國破人亡的前車之鑒讓他們明白,沒有核武器是不行的。

  正因為缺乏安全感,身處孤立處境的北韓時時會感到政權受到威脅,因此也不得不想方設法安排信得過的接班人。

  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去年8月曾被傳生病,並有好幾個月都沒有露面,直到今年1月會見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但就是在這段時間裏,有消息表明北韓開始加速安排接班人。就目前而言,金正日的小兒子金正雲很可能就是接班人,但他很年輕,沒有在黨政軍部門的顯赫資曆。而成功進行核試驗、導彈試射等活動,則可以強化金正日的權威;通過制造外部緊張局勢,可以加強內部凝聚力。這樣一來,可以使北韓上下統一思想,為金正雲接班創造條件和氛圍。而近日有消息稱,金正雲已經獲得了“英明的同志”稱號。

  其實,在核實驗問題上達到多重目的,一直是北韓的一貫策略。如北韓上次核試驗,雖招致安理會通過譴責朝鮮的決議,卻促使美國直接同朝鮮談判,並把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中刪除,國際社會向朝鮮提供了大量援助和饋贈。

  於是在朝鮮半島局勢中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怪現象:數十年來北韓一直在喊:給我安全,否則將造核彈;始終擺出“有條件棄核”立場,願意談判。但結果是,“核武俱樂部”裏還是增加了這個新成員。雖然聯合國1874號決議呼籲北韓立即無條件返回的“六方會談”進行了一輪又一輪,但朝鮮戰略武器也日益精進,常規導彈、核裝置、核彈相繼研制成功,錢也從外部世界拿到不少。

  一個弱小貧窮的國家,竟然把幾個西方大國玩弄於股掌,北韓可謂創造了以小搏大的外交奇跡。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六方會談”裏有不少短視和自私的算計,如美國的輕敵、日本的機會主義和韓國的搖擺不定等等。

  越是緊張越有希望

  雖然朝鮮半島局勢看起來很緊張,但轉機其實隨時可能到來。

  6月8日,北韓宣布判處此前逮捕的涉嫌非法入境的兩名美國記者12年勞教。這兩位女記者,分別是美國華裔女記者淩志美和韓裔女記者李麗娜。今年3月,她們在中朝邊境圖們江附近采訪時進入北韓一側,並被北韓邊防人員扣留。

  由於她倆都是美國前副總統戈爾麾下“潮流”電視台的記者,而戈爾又是北韓方面可以接受的少數美國前政要之一。輿論認為,兩位女記者事件雖然看似為半島局勢火上澆油,其實卻可能是美國和北韓關系出現轉機的一個關鍵。事實上,目前戈爾已經主動請纓,打算以電視台創建者的身份訪問朝鮮,去解救他的部下。如果戈爾能成功到朝鮮交涉“兩名女記者判刑”事件,則很有可能成為朝美重啟對話的前奏。

  放眼曆史,其實北韓和美國之間類似化危為機的事,早有先例。1994年,北韓軍隊在本國領空擊落一架駐韓美軍直升機並抓獲飛行員鮑比·霍爾,時任美國國會眾議員的比爾·理查德森隨後赴朝進行斡旋活動,並在霍爾遭拘押13天後把他帶回。同年,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訪問北韓,會晤時任北韓國家主席金日成,為化解朝鮮半島第一次核危機奠定了基礎。1996年,美國人埃文·洪齊克經鴨綠江偷渡至朝鮮,遭朝方以涉嫌從事間諜活動拘押。3個月後,理查德森再度赴朝“領人”。最終,洪齊克交納5000美元“食宿費”了事。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戈爾能夠訪問北韓,則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可能漸漸緩和下來。戈爾的國際聲譽和民主黨背景,都有可能使其擔當起朝美間“體制外信使”的角色。何況,美國政要也慣於訪問沒有外交關系的國家。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不是訪問了沒有外交關系的中國嗎?2000年10月,美國時任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朝北韓,也協商過時任總統克林頓訪朝的事宜。因此,現在半島形勢越是緊張,越有可能出現戲劇性的場面。

  中國必須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朝鮮半島形勢驟然緊張後,中國外交部證實,由於日程原因,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推遲了原定6月初對朝鮮的訪問。

  6月2日,當記者問“中朝是否還是‘同盟關系’”時,外交部發言人回答:“中朝之間是正常的國家關系。我們的對朝政策以及我們在本地區的政策是眾所周知的。”

  這些年,中朝貿易發展迅速。中國在北韓對外貿易總額中所占比率由2003年的 32%上升至 2008年的73%。據統計,北韓約有40%的糧食、70%的燃料和80%的消費物資供應都來自中國。

  於是,西方國家的更多聲音要求中國用經濟制裁的手段向北韓施壓。一些西方媒體同時提到的例子是,2003年,北京因“技術原因”暫時關閉了一條通往北韓的輸油管,而“這一舉措在把朝鮮拉回談判桌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王帆對此則持保留態度,他說:“中美之間在半島無核化上是一致的,但這種合作就一定要犧牲中朝之間的正常國家關系嗎?”如果貿然斷絕對北韓的經濟援助,令北韓陷於經濟崩潰而面臨絕境,結果也難以設想。“北韓在別無選擇時,是否會采取更加極端的措施?”

  中國最大的國家利益在於半島無核化。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張璉瑰認為,其他所有的得失與北韓核武化帶來的嚴重後果相比,都是可以忽略的。由此,張璉瑰批評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用“贖買”的辦法勸北韓棄核是不可取的,是“綏靖政策”。

  有海外學者指出,國際社會已經錯過了堅持使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最好機會,現在北韓已經擁有核武器了,能做的只有亡羊補牢。對此,中國必須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更多精彩尽在台湾搜网:http://www.sootw.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