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梁羽生找到永遠的江湖

他的再次谢幕,又重启了我们的旧梦

  那天,知道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病逝的消息,霎那間想到他曾在多部小說裏提過的一個句子,“舊夢塵封休再啟,此心如水只東流”,上個世紀80年代便已退隱的梁羽生,找到了他永遠的江湖。他的再次謝幕,真的又重啟了我們的舊夢,對他的懷念,也的確像東流水一樣無聲且永遠。

  和金庸先生一樣,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寫作生涯始於報紙副刊。1954年,香港武術界的太極派和白鶴派,先是在報紙上打口水仗,後來演變成兩派掌門的對擂比武,在當時民眾間引起很大轟動,《新晚報》總編輯羅孚順勢而為,要求梁羽生在報上連載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由此開啟了香港武俠小說的“瑜亮時代”——梁羽生和金庸一起,為日後風靡華人世界的新武俠小說開了風氣之先。

  記憶中我讀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便是梁羽生的《白發魔女傳》,練霓裳是我少年時代認為最富詩意和最美麗的女性名字,卓一航自然也就成了理想中風度最為翩翩的英雄形象。《白發魔女傳》不但讓我領略到了武俠小說優美的文字表達,感受到了一個虛構但是卻異常開闊的精神世界,更是讓我完成了對男女情感的懵懂啟蒙。梁羽生對於練霓裳與卓一航的情感描寫,讓這本書擁有了武俠小說和愛情小說的雙重經典身份。

  梁羽生在30年的創作生涯裏,共寫出35部武俠小說,計160冊1000萬字,除了《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挑燈看劍錄》、《《萍蹤俠影錄》等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品。和現在的流行小說大多通過網絡傳播不同,武俠小說的流行,大多是通過街邊私人書攤來完成的,那時借閱一本書每天大概2毛錢,評價一位武俠小說作家是否受歡迎的標准是,看看他在作品在書攤上的擺放厚度,梁羽生、金庸、古龍,是當時最受歡迎的三位,他們風格迥異,但每一位的作品都令人愛不釋手。

  “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這是梁羽生對自己以及對同行金庸的評價,類似的話語,多次出現在不同場合,謙遜的風骨由此可見一斑。隱居澳大利亞後,梁羽生潛心研究文學和曆史,寫出了幾本清新優雅的散文集,並認為這是在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梁羽生同意金庸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但對於怎么定義“俠”的概念,他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符號,那些想知道他心目中“俠”的概念的人,都被他建議去他的書中找找。

  但我認為,梁羽生所言的“以俠勝武”,已經足夠清晰地說出了他對“俠”的認識。在一個崇尚和平、反對暴力的年代,愈加能感受到梁羽生“以俠勝武”所蘊涵的責任意識,愈加能明白武俠的最高境界在哪裏。一個人可以不會武術,但不能沒有俠氣,梁羽生的一生,用他的作品和經曆,良好地詮釋了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所理解的“俠義”——這是他留給我們的豐厚文學和精神遺產。

(更多精彩尽在台湾搜网:http://www.sootw.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